“阳春白雪碑”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展存于钟祥市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阳春白雪碑”碑长2.3米,宽1.7米。碑匾中间从右至左书写“阳春白雪”四个大字,上提“康熙壬子清和月”,下款“郢客毛会建书、郡博叶莲刻”。下笔雄劲有力、端秀清新,刀法酣畅淋漓、稳健凝重,让人顿感气势磅礴,颇有傲然卓立之风。
《阳春白雪》原为古琴曲,是中国十大古名曲之一。相传,一为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所作,一为楚国大琴师刘涓子所作,由大文豪宋玉填词,莫愁女入歌传唱,将《阳春》和《白雪》合二为一,成为千古绝唱。
在春秋战国早期,《阳春》和《白雪》本为分开的两首曲子。《阳春》取万物之春,和风澹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被后人意会:莫愁女于兰台之宫歌舞,而古郢城西绝壁沧流的汉江,春水泛波,浪白如雪,云烟飞扬的情景形势。
《阳春白雪》典故出自于楚辞《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是著名的春秋战国末期楚辞赋家,曾经陪楚顷襄王在郢中古兰台行宫理政近3年。有一次,宋玉陪同楚顷襄王游历兰台,襄王一时兴起,问了宋玉一个问题:“宋大夫,你平常生活中是不是有什么德行缺失的地方啊,为什么朝中总有大臣来诋毁你呢?”宋玉想了想,回大王:“曾经有一位歌者来到郢中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城中有数千人可以跟着他一起唱;后来他又唱《阳阿》《薤露》还有几百人与他同唱,当他唱《阳春》《白雪》时,会唱的人只剩下数十人”,真所谓“曲高和寡”,寓意曲子越是高雅,能够附和的人反而更少。
宋玉巧妙地用“阳春白雪”比喻自己志趣高雅,不与小人同流合污。“阳春白雪”也由此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笔下高雅艺术和高尚人格的代名词。
古郢中是“阳春白雪”典故的摇篮,而今天的钟祥作为“阳春白雪”文化的发源地,不仅保留下了阳春台、阳春楼、白雪楼、白雪亭等诸多名胜,还广泛流传着“阳春白雪”的故事。千百年来,郢中名胜引得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登郢州白雪楼》就是一首典型的佳作:青山蔟蔟水茫茫,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白雪楼中一望乡。
如今,“阳春白雪”的精神也深深根植于郢中和楚人及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阳春白雪碑”成为阳春白雪典故的佐证,更显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