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钟祥文化云官方网站!
钟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
发布日期: 2018-02-28   浏览数: 0

一、服务项目和内容

项目

内容

标准

 

 

 

 

 

 

 

基本服务项目

 

 

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服务。

2.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图书流动共享一体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年开展流动图书服务不少于12次。全市(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均藏书量不少于0.75册(件),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均年新增藏书量不少于0.031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提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举办的全民阅读活动不少于2次,活动持续时间不少于4天,居民覆盖率不低于30%。

4.学校开展“双读”活动,每周安排不少于3个阅读时间、至少一个课时,在中小学校开展“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在幼儿园开展“起点阅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5.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适时更新,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收听广播

6.通过广播电视覆盖网和农村智能广播网,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7.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观看电视

8.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中央17,省、荆门、钟祥台新闻综合类频道各1套电视节目)。

观赏电影

9.为农村群众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农村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每村每月免费提供1场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已进入中影新农村电影数字节目库)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

10.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送地方戏

11.全市在辖区内重点扶持1—2个国有或民营艺术院团。

12.全市中小学校每学期至少开设1节戏曲知识课,每年为每所中小学免费送戏曲演出等不少于1场。

13.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社会参与等方式,每年为农村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免费送戏曲等文艺演出不少于5场,为每村每年免费送戏曲等文艺演出不少于1场。


设施开放

14.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每天不少于4小时。基本服务项目健全。

15.纳入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补助范围的场馆,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14小时。纳入政府购买社会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范围的场馆,须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关协议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

16.市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设施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17.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文物景点。


 

文体活动

18.公共图书馆年举办讲座不少于6次。

19.文化馆开展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不少于30次,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年举办展览展示不少于7次;年组织群众文艺活动不少于50次。

20.国有博物馆常年开设有不少于1项基本陈列,年举办专题展览不少于4次;年开展公共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如培训、讲座、辅导及其他)不少于4次。

21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不少于10次、年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12。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年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1次。

22.城乡居民依托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公园、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就近方便参加各类文体活动。

23.文化馆(站)、体育馆年组织开展不少于2次针对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文体活动。


数字文化服务

24.市级公共文化机构依托“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实现公众信息服务、资源互通、网上办事、供需对接、文化竞购等功能。

25.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80%以上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

26、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应建立官方网站,提供智能移动终端软件(APP)、微信、微博直播等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市级公共文化机构设施内免费提供无线wifi服务。

27.市级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达到10TB。国有博物馆建立网络数字博物馆,实行全景虚拟漫游、三维模拟陈列展示,为观众提供深度体验式展览服务。

二、设施和设备

文化设施

市级文化设施

28级在辖区内设立“三馆一场”,即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剧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按照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等进行规划建设,剧场座位数不少于600座。

29.市政府在辖区内设立少儿图书服务区。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30.乡镇(街道)设置综合文化站,按照“三室一厅一院一场”标准建设,包括:图书阅览室(含电子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教育培训室、管理和辅助用室、多功能活动厅、数字电影院和文体广场。按照服务人口设置文化站(中心)规模:3万人以下,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3-5万人,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5万人以上,建筑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文体广场不少于2000平方米,配置宣传栏、基本灯光音响和群众体育活动器材等设备,有条件的可搭建戏台舞台。

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31.结合基层公共服务综合设施建设,整合闲置中小学校等资源,在村(社区)统筹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五个一”标准,包括:1间多功能文体活动室、1间阅览室(整合农家书屋和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统筹建设)、1个文体广场(不少于600平方米,有条件的可搭建戏台舞台)、1套群众体育活动器材、1套简易灯光音响设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

新闻广电设施

广电播出机构

32.市级设立广电播出机构,采编播实现网络化、高清化,发射设备实现数字化。

33.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和农村智能广播网工程(即“村村响”),农村智能广播网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乡镇设有115平方米广播室、1套广播平台、115平方米设备间、1套广播播控设备。村设有1间广播室、1套播控平台、若干低频音箱或喇叭,广播信号覆盖全村。乡镇设立直播卫星“户户通”专营服务网点和农村智能广播网、有线电视网络维修服务中心。

新闻广电设施

广电发射(监测)台

34.市级设立广播电视发射(监测)中心台,按照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等进行建设。

新闻出版设施

35.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建设公共阅报栏(屏)。

36.将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实体书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围,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方式,发挥其开展“全民阅读”、农家书屋书刊配送等公益性文化活动的作用。

电影放映

37.全市建有不少于1座数字电影院,有条件的乡镇设立农村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

 

体育设施

体育场馆

38.构建“场馆+四边+绿道”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网,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建设15分钟健身圈。

39.市级有公共体育场和体育馆(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可开展7种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市级应有绿道、体育公园或体育广场。

基层体育设施

40.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具备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功能,可开展5种以上体育健身活动,有条件的可建设绿道或体育公园。

41、行政村实现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有条件的建设健身步道或配置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社区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可建篮球场或配置全民健身路径器材。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

42.机关、企事业单位应有可开展3种以上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

流动文化设施

流动文化车

43.根据基层实际,为每个市级国有公共文化机构按照业务职能分别配备1辆流动图书车、1辆流动文艺辅导车、1辆流动演出车、1辆流动博物馆车或1辆流动电影放映车等流动文化车,另对流动舞台车升级换代,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辅助设施

特殊群体服务

44.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为残疾人配备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安全检查设备;各级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

三、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

 

人员编制

45.市级公共文化机构按照职能职责、国家有关要求和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配齐工作人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少于80%。成立1支管理规范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46.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配备公益性服务岗位工作人员不少于2名,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全市在事业编制总量内通过县聘乡用、派出制等形式,加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力量。

47.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有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鼓励大学生村官从事基层文化工作。

业务培训

48.市级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每年培训登记在册群众文化团队骨干每个团队不少于1人。

文化团队

49.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建立相对稳定并经常开展活动的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不少于3支;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群众文化团队不少于1支。

四、财政保障

财政保障

 

经费保障

50. 市政府要按照基本公共文化实施标准,科学测算所需费用,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保障本地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按照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每人每年5元、4元、3元的比例列入市政府财政预算,即:3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每人每年5元,35万人的乡镇(街道)每人每年4元,5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每人每年3元。

五、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机制建设

51.建立主体责任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承担主体责任。

52.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成立考核小组,对照《钟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53.建立社会评价机制。由考核小组委托第三方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对基本公共文化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评定。

54.考核小组考核结果和公众满意度评定结果与当地党委政府年度考核挂钩。

自我评价

55.公益性服务单位对照《钟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就服务时间、次数、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实行量化目标管理,纳入同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畴。


 


分享到朋友圈

国家公共文化云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

钟祥文化云

钟祥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