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伏扇子
送“热伏扇子”起源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距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
女儿出嫁后的前三年,每年的夏天,娘家的亲人和朋友必备扇子(为主)、毛巾(当地方言称“幅字”)、雨伞、点心之类到新姑爷家去,一是看望女儿,二是祝福新人,幸福吉祥、早生贵子。
热伏有扇,雪中送炭,“热伏”又和“热福”同音,寓意大福大贵,符合一年四季中伏(福)天旺时,天、地、人三才合一。儿女成家立业是已经有福份了,而为这种福份的延续发展,父母、长辈、亲友的心愿莫过于希望新人早生贵子,“扇子”又和“善子” 同音,与“善嗣”谐音, “热伏扇子”也立意为“教子和立身处世修性”之道。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像嘉靖那样(嘉靖飞皇腾达,当皇位意外降于他时,还能坐稳四十五年又八月,成为有名的孝子皇帝)成人、成才、光宗耀祖。
2010年12月,“热伏扇子”入选钟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保护单位:胡集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