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钟祥文化云官方网站!
打锣腔
发布日期: 2024-07-16   浏览数: 0

打锣腔

 

传统音乐《打锣腔》在我市已流传二百多年。它适用于“旱船”、“彩船”、“龙灯”、“高跷”、“蛤蜊精”等各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配合锣鼓、叶子、高锣子、马锣子演奏,使之气氛热闹、喜庆、欢畅、高昂、悦耳动听。

《打锣腔》在用于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中,多数是领唱,也可合唱,每句编词七字为宜,每四句一煞板,编词可随方就圆,可见物思情,具有诗韵、唱式与时代合谐,朗朗上口,唱时具有较强节奏感,吐词清晰。在演唱过程中,常与传统音乐《赶仔放羊》、《站花墙》转换轮唱,使气氛更加明快、活跃。

《打锣腔》在演唱时,锣鼓伴奏为叮叮拐,即叮叮、一铺叮叮、叮叮—叮—铺叮,是一种民间喜庆的演唱方式。演唱时,最基本表演人员为十二人,加上伴唱的人员可多可少,唱调多为领唱,也可合唱,锣鼓配合融洽,富有节奏感,每四句煞板,前两名连唱,后两句分唱,常用锣鼓调,即挑二锤、挑四锤、叮叮拐、打锣腔。

《打锣腔》音乐曲调在演唱中,始终保留着古老的原汁原味,沿袭传统的方式,也不断吸取其它艺术形式的精华,使演唱更加完美充实,更加富有艺术性。

2013年5月,“打锣腔”入选钟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打锣腔 (2).jpg

保护单位:磷矿镇文化站


分享到朋友圈
上一篇:蹴球
下一篇:凤凰灯舞

国家公共文化云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

钟祥文化云

钟祥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