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十番锣鼓
钟祥十番锣鼓又名十班家什,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主要分布在钟祥市、沙洋县等地。
十番锣鼓依照乐器的配置可分为“清锣鼓(俗称素锣鼓)”和“丝竹锣鼓”,而钟祥十番锣鼓则兼容了“清锣鼓”和“丝竹锣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宫堂流派体系。其表现形式简洁明快,曲谱易记,一般五人即可演奏。
钟祥十番锣鼓有文武家官,三十六个曲牌、七十二个点子,按梁山好汉一百零捌将划分。锣鼓牌名内容丰富,音质优雅。具体 “点谱”有近30种,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节奏形态,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各种器乐的打法与全国各地基本相似。每个曲目天然浑成。以物喻情、以景喻情、情景交融、交叉变化、渐次推进、节奏明快、婉转亢奋。按照锣鼓经和“点谱”的不同自由组合,并依据其功能不同,可以细分为喜庆锣鼓、祭祀锣鼓、哀伤锣鼓,依据需要变换情绪色彩,同时又可根据场合分为坐乐和行进锣鼓。
钟祥十番锣鼓,兼容了原始、流变和当今简约的多种演奏形式。一脉相承,多样变化,广泛辐射,具有显著的艺术价值。其马锣领奏具有手法多样、灵活多变,优越于以鼓领奏的表演技能,对于十番锣鼓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不可多得的研究价值。十番锣鼓生存于乡间村落,不少民间艺人分散在农村亦农亦艺,形成了传统的民风民俗,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同时伴随不同的民俗仪式,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2010年12月,“钟祥十番锣鼓”入选钟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保护单位:旧口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