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靖王朱栋(1388-141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为受封到钟祥的第一位藩王。
朱元璋在政权确立之后,全面借鉴西周分封制度,并在其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实行以嫡长子继承皇位为基础的降等分封制,即:皇帝嫡长子封太子,继承皇位;其他子封亲王,也就是一字王。亲王嫡长子封世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封郡王,也就是二字王。郡王子孙依等分封将军和中尉,各有品秩,其中最低的一个等级是奉国中尉,其子孙皆为中尉,以与官民百姓区别。
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栋(太祖皇七子齐王朱榑因图谋不轨,永乐四年废为庶民,排除皇子系列,所以才有郢靖王墓志铭所称"王讳栋,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三子的记载)按照明代的藩封制度在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1391年)册封为郢王。为提高郢王的地位,并发挥其藩镇守土的作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七日,在已有安陆卫的情况下,又为郢王专设安陆中护卫,由郢王直接掌管。这支亲军护卫下设三个千户所,共有3360人,郢王住在京师南京期间,仍行使对藩国的管理和建设,他命军士在封国垦荒开田,耕种戍守。为后来的兴都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永乐三年(1405年)十一月二日,借“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皇四子朱棣,为表达“亲亲之谊”,特将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册为郢王妃,直到郢王年满20岁那年,即永乐六年六月(1408年),才让郢王到分封之国安陆州就藩。永乐十二年(1414年)以疾薨,享年27岁,谥号“靖”。葬封内清平村宝鹤山(今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皇城湾)。妃郭氏,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王薨愈月自尽,与王合葬。
郢靖王墓,依明朝规制建有较大规模的茔园建筑群。据《兴都志·卷之七》记载:“享殿七间、东西厢十间、神厨五间、宰牲房三间、鼓楼一座、碑亭一座、棂星门三间、券门三间、红墙周回一百二十七丈、内官住宅一所。”现地上建筑虽已损毁,但基础部分仍有迹可循。
郢靖王墓,所处位置山峦起伏,环境独特,极具传统风水形势:墓北之“玄武”,属于大洪山余脉,山势绵延,森林茂密,来龙有序;墓东之“青龙”平衍高竣、西之“白虎”俯首蜿蜒,呈左右环抱之势;墓南之“朱雀”地势,三岔河自东向西蜿蜒而过,与远端镜月湖相连,去脉清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形成了独特茔园环境,当地人形象地称之谓“皇城湾”。
1937年,郢靖王墓遭到侵华日军破坏,地面建筑损毁殆尽。新中国建立后,各级政府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1964年该墓被列为钟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但自1999年以来,郢靖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未遂,盗洞最深达7米,地宫受损,墓室内文物保护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为此,省文物局决定申报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2005年11月19日,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同意对钟祥郢靖王墓进行考古发掘的批复》。发掘工作从当年11月下旬正式启动,2006年元月上旬现场发掘结束,历时40余天。郢靖王墓虽然被多次盗挖,但都没有得手,墓内比较干燥,没有地下水,墓室存放的八件珍贵的瓷器,有青花瓷、青瓷和青白瓷。在棺床上发现大量金器和玉器,墓室内还有两个壁龛,上面有铅质和金质的冥器等一批珍贵文物,特别是郢靖王墓东西耳室中留有6名年轻女子的遗骸,见证了明代早期帝王丧葬礼仪中的殉葬风气。2010年钟祥市博物馆开设郢靖王墓专题展厅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