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调,作为唱腔或声腔名称,在湘、鄂、川等地都有流传,但作为自成体系的剧种,则形成于湖北的钟祥一带。其正腔源自四川梁山灯戏,巧撷“胖筒筒调”与钟祥古老民歌、戏曲交融,世代锤炼,自成一统,钟祥梁山调因而得名,并以本土为核心区域,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到武汉、荆门、随州等地以及江汉平原。
据《钟祥县志》及石牌镇古戏楼演出戏班题名实物佐证:清乾隆年间(公元1777年)钟祥梁山调已在民间盛行。后有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兰怡居士题笺的《汉皋竹枝词》描述了梁山调在汉口演出的盛况。清光绪年间,钟祥梁山调部分戏班多次到河南、陕西等地演出。从清道光年到民国初年期间,钟祥有影响的大戏班子不少于三十班。
自成体系的钟祥梁山调具有板式丰富、生旦分腔、真假嗓音结合以及演出剧目丰富等显著的特征。
钟祥梁山调正腔为“咿咿腔”,分上下句式结构,依词格演唱之变化。板式结构分为横板、赶八板、大字板和小字板等。其板眼规律多为板起板落,起板又称“叫板”,多为散板。
钟祥梁山调行当齐全。旦行、生行的基本唱法为边本音,即真假嗓音结合。唱词韵辙一般以十三辙中卅音韵为主。生、旦、净道白为湖广韵,丑行道白则是钟祥方言。
演出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类,文场伴奏的主胡是“瓮胡”,兼有笙、笛、三弦等乐器;武场伴奏有板鼓、堂鼓、锣、钹等铿锵悦耳的打击乐。
钟祥梁山调演出剧目多达150余个,多以劝人为善、邻里和睦为主题,民间有“良善调”的美称。 钟祥梁山调演绎传承两百多年,她的形成与钟祥楚时遗承的民歌(扬歌)有着不可割裂的本源关系,且融汇了楚调、越调、秦腔之精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亦有详实的考证。它长期植根于民间,不论是传统的节假日,还是婚丧嫁娶、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钟祥梁山调,它紧连着钟祥人民的血脉,深受民众喜爱,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
2007年6月,梁山调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梁山调《打芦花》剧照